进入21世纪后,随着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对肺癌的分子分型逐步清晰,现行的NCCN指南中已经详细的规定了在病理分型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基因突变类型或免疫标志物选择相应的精准治疗手段。实际上,早在1997年,研究者就已经发现了EGFR突变的潜在作用,直至2009年IPASS研究证实了一代EGFR TKI吉非替尼的疗效,才真正开创了肺癌靶向精准治疗时代,此后EGFR TKI蓬勃发展。

相较于欧美人群,EGFR突变是中国肺癌最常见的驱动基因,几乎占到一半,所以EGFR TKI的探索与应用至关重要。在精准治疗时代以前,对于未筛选的肺癌患者,一代EGFR TKI获益有限,PFS仅3个月左右;随着EGFR突变人群筛选的应用,精准治疗时代真正开启,一代EGFR TKI对此类人群的PFS获益提高到接近1年。

由于T790M突变造成一代EGFR TKI耐药,所以二代EGFR TKI引入了丙烯酰胺键,通过共价键与EGFR不可逆结合,相应的对T790M的抑制作用增强,但选择性较差,因此限制了其应用。LUX-Lung7研究显示,对于EGFR阳性患者,阿法替尼较吉非替尼延长了患者的mPFS(11.0个月vs 10.9个月)、mTTF(13.7个月 vs 11.5个月),但延长的绝对值有限,且OS无显著差异。ARCHER 1050研究则对另一个二代EGFR TKI达克替尼进行了探索,相较于吉非替尼,达克替尼的mPFS(14.7个月 vs 9.2个月)、OS(34.1个月 vs 27.0个月)有显著改善,然而该研究方案规定了固定次序的检验策略,OS前序终点ORR无统计学差异,所以不能认为OS具备正式的统计学意义。在二代EGFR TKI疗效改善并不明显的同时,其不良反应有明显的增加,因不良反应导致的减量更是近乎一半,并且未能有效解决耐药问题,T790M突变耐药的占比依然很高。
为了更好的克服耐药,三代EGFR TKI在保留不可逆结合特性的同时,将喹唑啉母环更换为嘧啶母环,增加对T790M抑制作用的同时增强了选择性。AURA3研究对一线EGFR治疗后耐药患者分别使用了奥希替尼和化疗,结果显示,奥希替尼较化疗可显著延长患者PFS(10.1个月vs 4.4个月)。针对亚裔人群使用奥希替尼二线治疗的AURA17研究PFS也达9.7个月,显示三代EGFR TKI能够更好地解决耐药问题。
此外,FLAURA研究进一步实现了三代EGFR TKI从二线到一线的跨越。对于EGFR阳性NSCLC患者,奥希替尼较一代EGFR TKI能够显著延长PFS(18.9个月 vs 10.2个月)和OS(38.6个月vs 31.8个月),对脑转移患者也有更好的疗效,并且具有更好安全性。因此,NCCN指南、CSCO指南均将三代EGFR TKI作为EGFR突变的NSCLC一线优选用药推荐。
随着精准治疗的不断发展,针对不同类型的EGFR突变模式患者将有不同的EGFR TKI联合用药方案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临床中不仅仅对高频突变实现了精准治疗,对于不断发现的低频突变,相应的靶向药物也在不断问世,全基因检测将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机会。未来的治疗将更加精益求精,最大化的延长患者总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