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TINY-Breast03研究(以下简称DB-03研究)的阳性结果为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二线治疗树立了新标准。近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在线刊载了该研究结果的论文。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DESTINY-Breast03研究(以下简称DB-03研究)的阳性结果为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二线治疗树立了新标准。近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在线刊载了该研究结果的论文。四次登顶NEJM杂志的T-DXd,将为中国及全球乳腺癌患者带来更具生存获益的治疗方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夕春教授在接受我们的采访中表示,T-DXd是目前抗体偶联药物(ADC)研发之中最成功的范例,期待其早日在国内获批,造福更多中国乳腺癌患者。
《肿瘤瞭望》:近日,DB-03研究成果的论文发表于顶级期刊NEJM杂志,您是如何看待这项研究的,以及这项研究获得阳性结果的临床意义?
胡夕春教授:DB-03研究是一项包括中国患者在内的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其成果登顶NEJM杂志,意味着T-DXd将在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领域创造一个新的标准、新的规范。纵览NCCN、CBCS、CSCO等国内外权威指南,T-DM1和小分子TKI分别是国际和国内指南中的标准二线治疗。随着DB-03研究确立了二线治疗的新标准,这一方案估计也将很快在国内获批。从NEJM发表的DB-03研究全文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令人鼓舞的结果。
首先是T-DXd可以显著提高疗效。T-DXd组和T-DM1组的PFS(BICR评估)分别为未达到和6.8个月,进展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72%(HR 0.28,95%CI:0.22~0.37;P<0.001);OS虽然尚未成熟,但已表现获益趋势(HR 0.55,95%CI:0.36~0.86,P=0.007);ORR则提高了一倍多(79.7% vs 34.2%)。
第二是T-DXd组的PFS令人惊艳。虽然目前中位PFS尚未达到,但已经超过了20个月。我们知道,CLEOPATRA研究中紫杉类联合曲帕双靶一线治疗的中位PFS也就18.7个月,而DB-03研究中T-DXd二线治疗的PFS就达到了2年以上(研究者评估的中位PFS为25.1个月),让人感到非常鼓舞。
第三是T-DXd在脑转移患者中的出色疗效,进展或死亡风险可降低62%(HR 0.38,95%CI:0.23~0.64)。临床上,大多数专家认为小分子TKI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对脑转移的效果更好,国内闫敏教授领导的吡咯替尼+卡培他滨治疗脑转移患者的PERMEATE研究,国外的图卡替尼等药物都在这个领域取得不错的结果。我们在DB-03研究中看到,即便是T-DXd这样的大分子药物也有很好的疗效,这将是我们未来的一个研究兴趣点。
△无进展生存K-M曲线
△总生存K-M曲线
《肿瘤瞭望》:正如您所说的,这项研究也有中国在内的亚洲患者参加。您对亚洲人群的数据有何看法?
胡夕春教授:DB-03研究中有中国、韩国、日本等亚洲中心的参加,亚洲入组患者大约占总体人群的60%。因此,该研究取得积极结果,对中国和亚洲患者而言也是极大的好消息。从近期日本肿瘤内科学会(JSMO)年会上披露的数据来看,亚洲患者的疗效与总体人群保持一致。亚洲患者的进展或死亡风险可降低73%(NE vs 5.6个月,HR 0.27,95%CI:0.20~0.38),亚洲人群的OS虽尚未成熟,但可以看到T-DXd组也有获益趋势,HR为0.51(95%CI:0.25~1.02)。
△整体人群和亚洲患者的PFS和OS
当然,这个研究是大规模的国际多中心研究,国际上大家非常关注DB-03研究对整个临床实践的影响,在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格局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我们作为中国人也非常关注亚洲人群的结果。幸运的是,我们可以看到亚洲患者和总体人群的疗效和安全性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希望这一治疗方案能够尽快在国内上市,造福更多中国患者。
《肿瘤瞭望》:您刚才也提到在T-DXd在脑转移患者中的显著疗效,那么在其他亚组中的表现如何,以及亚组分析对您的临床决策有什么启示?
胡夕春教授:从亚组分析可以看到,无论激素受体状态如何(HR+/HR-)、既往是否接受过帕妥珠单抗治疗、是否有内脏转移、既往治疗线数如何(<2线或≥2线)、是否伴有脑转移,T-DXd组均具有与ITT人群一致的PFS显著获益。假如基于DB-03研究,若T-DXd在国内的二线治疗适应证获批,我可能会向几乎所有的二线治疗患者推荐这一方案,因为从亚组分析来看所有分层患者都是有显著获益的。这样的话,临床上用药就会更简单,我们无需考虑疗效优势获益人群,只需要考虑药物安全性问题,比如有间质性肺病(ILD)病史,尤其是曾使用激素治疗的ILD患者需要严密监测。总之,T-DXd上市一定会改变临床实践,因为它的疗效实在是太出色了,在各个亚组人群中的获益是一致的。
△无进展生存亚组分析
《肿瘤瞭望》:我们知道药物进入大脑需要透过血脑屏障,T-DXd这种大分子药物是如何透过血脑屏障而发挥作用的?
胡夕春教授:实际上,肿瘤转移到颅内中枢神经系统时,本身会对血脑屏障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脑转移患者的脑脊液中,曲妥珠单抗的浓度要比无脑转移患者更高。当然,这样浓度的大分子曲妥珠单抗在脑转移肿瘤中的疗效是不足够的。而T-DXd对脑转移患者有效,可能由于其独特的药物特征赋予其更强大的肿瘤杀伤作用。
首先,HER2抗体只是起到靶向运输的作用,将载荷药物精准送达肿瘤细胞,而更大的肿瘤抑制作用来自于载荷的细胞毒药物,能够发挥强效的、广谱的抗肿瘤活性。另一方面,连接子裂解后载荷药物可以渗透到肿瘤细胞周围,发挥“旁观者效应”。对于“HER2 +++”的肿瘤,高度聚集的T-DXd可以显著抑制肿瘤;对于“HER2 ++或+”甚至“HER2 0”的肿瘤,T-DXd仍可以通过“旁观者效应”杀伤肿瘤,这也是为什么它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肿瘤瞭望》:T-DXd的疗效是毋庸置疑。那么,它的安全性表现如何,包括大家非常关心的ILD?此外,T-DXd对未来ADC药物的研发有何启发?
胡夕春教授:T-DXd是非常成功的,从DESTINY系列研究来看,其疗效和安全性是值得肯定的。目前,ADC药物的研发仍在不断前进,从第一代ADC的代表药物T-DM1,到目前取得巨大成功的T-DXd,再到现在已经涌现出来的潜在的第三代ADC。我认为T-DXd是第二代ADC药物中目前最成功的一个范例,除了有强大的“旁观者效应”之外,T-DXd的脱靶现象减少,在外周循环中非常稳定,能够精准地在肿瘤细胞中释放载荷药物。因此,未来第三代ADC药物的研发应该在T-DXd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而不是第一代ADC。这是我对ADC药物研发的感想。
从DB-03等研究来看,T-DXd的不良事件主要为恶心、呕吐、粒细胞减少等,主要来自于载荷化疗药物的毒性;但比传统化疗的毒性要轻得多,而且临床医生在这方面的处理已经非常老练。间质性肺病是大家比较关注严重不良事件,但整体上发生率比较低,任何级别ILD发生率为10.5%,大多数为1~2级,没有发生4~5级的ILD事件。我们在参加T-DXd相关临床研究中发现,如果能够严格选择患者,并且规范的评估和监测,是完全可以避免严重ILD发生的。例如,对于需要使用激素治疗的ILD患者我们一般不推荐;一些既往有过放射性治疗相关肺炎病史的患者,并不是绝对禁忌,但需要严格观察,不要拖到3~4级以上ILD才去重视。何况严重ILD患者往往不在肿瘤科医生手上,而是在ICU和呼吸科医生手上,而他们对这个药物又不是很熟悉,因此引起患者的死亡率比较高。通过DB-02研究的经验积累,我们在DB-03研究中严格做好病人的选择和管理,没有发生严重ILD以及相关的死亡案例。因此,我认为在T-DXd治疗过程中,对患者毒副反应进行科学的全程管理是可行的、ILD也是安全可控的。
△DB-03研究的常见治疗相关不良事件
后记:为促进乳腺领域中外专家的交流与沟通,提高我国乳腺癌患者的整体诊疗水平,推进乳腺癌诊疗迈向创新发展的新征程。肿瘤瞭望媒体在壬寅虎年隆重开办“共君一席话”系列栏目,该项目共分为“天涯共此时、共说此丰年、云影共徘徊、谁与共争锋、百家共争鸣”五个章节,包含中外连线、MDT会诊、热点辩论等多种形式,扫描二维码进入项目专栏,欢迎收藏此网站,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专家简介
胡夕春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
临床试验机构常务副主任
ESMO乳腺癌Faculty Member
ABC5、ABC6 panelist
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委会主委
上海市化疗质控中心主任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乳腺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常委兼秘书长
上海抗癌协会癌症康复和姑息治疗专委会主委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中心审评专家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和姑息治疗委员会常务委员